李想看重的OKR价值不是执行力
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2022年3月3日亲自总结了OKR的价值所在:
记录理想汽车从2018年开始的OKR实践。如果没有这么深入的运营OKR系统,真不知道今天理想汽车是否还在。OKR的价值:1、大家脑子里想的;2、嘴巴上说的和计划的;3、行动中每天在做的;4、最后真正在做到的;5、可以一起复盘总结的。确保这五点是透明的、一致的,提升组织的效率。
有传统管理经历的人看到李想这番话,可能会将其理解为“想到、说到、做到”的执行力问题。
而在我看来,这更是训练和保障“理性”的一个方法,或者说是知识工作者的自我管理方法。
李想推崇支持独立决策的方法论
李想在理想汽车公司建立的创新文化是分布式决策,他将每个员工都定位为独立计算决策的CPU。
那如何保障每个人都能做出高质量的决策呢?
李想提出了很多方法,比如学习丰田的问题解决八步法(丰田思考法),提出自己的理想战略分析法、理想汽车四步法。
李想提的这些方法都是很关键的,有二八效应的,且是具体的、可操作的(不是高大上、假大空的)。最主要的是这些方法是应用于提升人的思维的,如果说泰勒科学管理是管理工人的动作,丰田精益管理是管理流水线体系,那么李想推行的若干方法是用于赋能员工,提升员工的思考和决策能力,提升员工间的协作能力。
比如理想四步法的内容是 1,用户是谁?2,用户需求是什么?3,自己公司的需求?4,目标和结果?-----看上去极为简单,简单到很多人可能会质疑,“有必要提出这个四步法吗?”,但这方法却极为重要,因为在现实世界中,太多人闭着眼睛拍出了方案,根本不去确定用户是谁,不去推敲用户的需求是什么。越是聪明人越容易犯这个错误。
文初李想提出OKR的价值是“确保五个元素的透明和一致”,其实这与理想四步法、丰田八步法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:
1,从最可信赖的源头开始推导。
2,一步一步推导。
五个元素是做事情的步骤或循环,从想、到计划承诺、到做、再到检查复盘------完整的、闭环的、循环的步骤。
透明,相当于公开你的推导过程,可确保你的推导过程符合方法论,且能收集同事反馈。
一致,确保你的推导过程前后衔接,结论确实是一步步推导出来的。
李想为什么看重实现五个元素的透明和一致?
假设你开车去自驾游,
1,“你想的”,就是你打算怎么走。
2,“你说的和计划的”,就是你在GPS上查找了导航路线后,在多条路线中选了一条,决定就这么走。
3,“你在做的”,就是你正行驶在哪条路上。
4,“你做到的”,就是你实际达到的目标位置、行车路线、行车速度、燃油成本等。
5,“你复盘总结的”, 就是每天回顾和讨论,你选的路线与预期的是否有差别,如果有差别问题出在哪,还可以怎么优化。
听上去这五个步骤太简单了,但很多的人开车都做不到,导致走错路、或走了堵车的路。前些日子看到一条微博,也是我亲身所见,说核酸检测排队,大多数人随机选了一条队伍就不换队伍了,即使几米之外另条队伍明显更快,甚至有的人排到了买包子的队伍上好久还浑然不觉。
这就是现状,很多人做事情 不去想、不去观察调研、没有计划和方案、不去衡量比较、不去思考,随波逐流。
桥水基金创始人瑞.达利欧说,我们要把自己看作一个机器,要不断审视这个机器的运作机理、运作情况、运作结果。把人想像成机器,因为我们知道机器是可以设计的,是可以不断改善的,所以我们人也是同样的,可以通过改正我们的设计来改善我们的运作结果,而第一步就是我们要能观察到自己这部机器的设计。现在国内外都有成功的“物流车队智慧运营软件(云)”,通过GPS、物联网,实现物流车队有数据支撑的科学管理,大幅度提高了车队的效率、成本、安全度,其本质就是观察自己和环境,然后最优化自己的行驶决策。业界将这样的机制称为“OODA”,即观察、定向、决策、行动循环。
汽车自动驾驶的“感知、决策、执行”这个主要流程,也是与“OODA”模型匹配的。Scrum发明人萨瑟兰在《敏捷革命》书中用了一个章节讲了早年与iRobot扫地机器人公司为邻时的经历和启发,扫地机器人也是“OODA”模型。物联网支撑的高效运营的物流车队、自动驾驶的汽车、扫地机器人、一个高效能的团队,都是一样的,要认真的、不停的观察环境、做出决策、执行决策。有了这个流程,机器、团队就能适应环境,找到最优解。
当你把想法、计划、正在做的、做到的、复盘的都通过OKR透明地呈现出来,就是强迫你进入了OODA循环。你的想法和计划就是你的决策、你正在做的就是你的行动、你做到的和复盘的就是你的观察。进入OODA循环为什么好呢?OODA的发明人在实际的空战中发现,真正获胜的不是推力更大、速度更快、机动性更好的战机,而是更有利于观察环境的战机。也就是说,OODA是一个链条上最关键的4个环节,4个环节的每个都能成为制约条件,整个系统的效能受制于最薄弱的环节。所以提升整个系统的效能,就要优化每一个环节。
通过OKR,可以逼迫个人对思维和行动习惯进行理性化训练,让你能够结构化的系统思考,让你三思后行,让你审视自己,也有助于收集其他同事的反馈,帮你找到更好的路线。德鲁克在书中曾说过,训练思维的一个好办法是,在任何事情有结果之前先预测,然后把预测的内容写出来,这样你才有机会比较你的预测与结果有何不同。所以透明化我们的想法和实际发生的,一定会帮助我们思维能力成长。
这就是“OKR五个透明一致”对分布式决策的意义所在,避免你脑中没地图、手机上不开导航,还一通乱走。
五个步骤不够敏捷?
敏捷方法论认为在当今这个VUCA时代,方案难以事先想清楚,难以预先制定计划,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走到另个极端,不去想就开始蛮干,敏捷是要求我们提出一个假设(第一版想法、最小版方案),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去实践和收集反馈,根据反馈来修正想法和方案。你必须得有想法和逻辑,而且你必须得明确的列出来,然后与实践结果相比较,你才能去认真审视自己的思维,从而获得进步。
李想上面提出的五个一致,包括了一个复盘总结,这一步就可以确保通过实践的反馈和复盘,来不断修正想法。
敏捷是一个更为先进的工作“水平”,我们大多数组织和个人,还停留在相对低一些的水平,也就是没想或没想清就干,或者干了不衡量效果,不总结复盘。
我们经常会遇到,有时候没想或没想清楚就去做了,导致正在做的和想要达到的目的是南辕北辙,或者正在做的并不是最佳路径。包括我写这篇文章或写一个邮件,都可能遇到这个问题,我可能没列中心思想和提纲就开始写,那很可能就会文不达意,说不到关键点。
针对这种情况,通过把想的东西明确列出来,来逼迫自己先去想,问题就迎刃而解了。
所以这五个步骤既解决了敏捷的问题,也解决了比敏捷更为初级和普遍的问题:越过科学推导的过程,随性的拍结论,甚至没结论就蛮干。
你的GPS亮着吗?
正如王兴所说,为了回避真正的思考,我们愿意做任何事,包括蒙眼狂奔一通乱走。但作为创新的一员,成为独立决策者了,一定不能乱走!
借鉴《你的灯亮着吗》这本书的书名,我们可以每天问问自己:你的GPS还亮着吗?